经济工作会议释放重磅信号
12月8日至10日,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。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召开时间最早的一次。
这次经济工作会议也释放出重磅信号,比如:
1、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、供给冲击、预期转弱三重压力:
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.8%,两年平均增长5.2%。分季度看,一季度同比增长18.3%,两年平均增长5.0%;二季度同比增长7.9%,两年平均增长5.5%;三季度同比增长4.9%,两年平均增长4.9%。市场机构有分析称,这一增速已低于潜在经济增速。
从需求端看,出口增速保持在较高水平,但消费、投资增速均较低,而且消费、投资增速难以明显提振。此外由于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速接近20%、基数较高,导致明年一季度面临很大的下行压力。
会议指出,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、供给冲击、预期转弱三重压力。会议要求,明年要“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,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”、“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,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”。
2、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
面临新的下行压力的背景下,稳增长的权重提升。会议指出,明年“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”。相比往年,这是一个新的提法。
“稳健”表明高层不愿传递强刺激和大水漫灌的政策预期,避免房地产和地方债务等风险复燃;“有效”要求无论是再贷款还是专项债等工具,都要发挥应有作用,前者要避免流动性外溢到其他领域,后者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,避免滞留、闲置。
3、财政政策要更可持续,隐性债务管控不放松
此次会议提出,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,更加注重精准、可持续。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。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。
精准,意味着要通过新的减税降费政策,强化对中小微企业、个体工商户、制造业的支持力度。此外,通过转移支付支持困难地区、通过税收政策支持特定领域。“可持续”指向政府债务。“严肃财经纪律、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”意味着不会放松隐性债务监管,因此明年融资平台融资将继续从严,不可能放松。
但由于经济下行压力,需要财政政策发力,因此要“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”,那么明年赤字率可能在3%-3.2%之间,专项债可能略高于今年的3.65万亿。按照“政策发力适当靠前”的要求,明年专项债发行将前置,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,2022年提前批专项债额度有望今年12月下达。
4、货币政策实际操作中可能略偏宽松
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,2021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、合理适度。合理适度指向市场流动性水平,精准则意味着货币政策要支持特定领域。从今年央行的操作看,央行政策利率一直保持稳定,并无降息的操作,但在今年7月、12月两次降准。
此次会议指出,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,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。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、科技创新、绿色发展的支持。由于要发力稳增长,货币政策实际操作中可能略偏宽松,明年货币政策操作中不止有降准可能还会有降息。
5、继续提“房住不炒”,发力保障房建设
去年将“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”单独作为一项任务列出,凸显其重要性。此次会议提出,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、不是用来炒的定位,加强预期引导,探索新的发展模式,坚持租购并举,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,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,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,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。
“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”有利于对冲地产投资下滑压力。“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”,快周转高杠杆模式显然不是良性循环,去金融化仍是大方向。
6、完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
此次会议提出,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。要继续按照稳定大局、统筹协调、分类施策、精准拆弹的方针,抓好风险处置工作,加强金融法治建设,压实地方、金融监管、行业主管等各方责任,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。要强化能力建设,加强金融监管干部队伍建设。化解风险要有充足资源,研究制定化解风险的政策,要广泛配合,完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。此次会议提出的理念是对过往经验的总结,金融风险化解还将继续,从治标向治本转变。
7、要为资本设置“红绿灯”
今年8月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指出,针对一些平台企业存在野蛮生长、无序扩张等突出问题,我们加大反垄断监管力度,依法查处有关平台企业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,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初见成效,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稳步向好。
此次会议提出,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。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,同时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。要为资本设置“红绿灯”,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,防止资本野蛮生长。
据星火同光人士的了解,会议除了对宏观、微观、结构、科技、改革开放、区域、社会七方面政策进行部署外,还就共同富裕、资本、初级产品供应保障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、碳达峰碳中和五方面问题进行着重阐述。